北广电台“城市文化范”——城市灾害文化

时间: 2020-02-25 15:59:00 来源: 城市文化范 作者:  
北广电台“城市文化范”——城市灾害文化
 
时间:2020年2月21日 上午07:35-08:30
 
访谈嘉宾:金磊 taptap账号官网副秘书长、北京减灾协会副会长
 

编辑:刘聪
主持:黄彦
 
对于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1月31日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定义为“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前两天,河南省的一位教育厅厅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要“把疫情、灾难当成教材”,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面对疫情灾难,在积极应对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总结以往的防灾经验。城市中的哪些地方和设施能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国际上其它城市有哪些防灾案例值得我们借鉴?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中有哪些防灾理念的体现?今天我们就和您聊聊现代城市的防灾文化。
 
 
金磊在正式发言之前的表述:
 

(1)没有人愿意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朝圣黑白;
 

(2)人们更不喜欢带来坏消息的人,也绝不会有人面对春节团聚,离家的逆行者;
 

(3)1月20日,习主席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孔春兰副总理说:内防扩散,外防输出;1月20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在国家卫健委召开发布会上宣布:“新冠人传人”,已有14名医护人员感染,并呼吁要严举措对待武汉之城!
 

(4)自2020年元月23日,庚子年腊月29,大武汉封城了。
 
截止2020年2月20日14点:全国确诊74677人,死亡2121人,治愈16285人,但医护人员确诊高达1700人。
 

因公殉职的医护人员有:2月6日因新冠病逝的疫情告警者,李文亮(34岁);2月14日副主任护师柳帆(59岁);2月18日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51岁)
 

武汉医生悼念故人:大疫当前不撤退,要再次穿起战袍救治更多人。
 

真正无私无畏,奉献社会的英雄,应向他们默哀!为他们真正竖起心中丰碑!
 

2月3日总书记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应急险重任务能力。
 
  一、战疫中的防灾文化体现
 
面对如此大的死亡,面对疫情日益纷繁,我们及我们的后代真的需要直面教育,为了不忘却非典,为了不忘却新冠,要从现实的残酷中寻到人类获胜的光辉!城之殇,国之殇才不会白白经历。
 

  1. 防灾文化对于城市的意义何在?
 

我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建筑工程安全思考城市防灾的,恰恰在1989年联合国倡导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减灾十年”行动,中国也积极响应。我本人是从城市安全的总体上看待防灾减灾的,联合国减灾委员会将提升全球各国防灾能力定位在“预防文化建设”上,它是常态下准备、应急下可靠投入的关键。
 

20世纪遗产是城市文化保护,城市安全是人民生存权利的捍卫,两者都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它们都包含丰富的城市文化,不要以为可持续性发展是技术、经济问题,它本质上是关于生活方式的文化问题。
 

  2.此次疫情是公共卫生事件,何以与灾害划上等号?
 
首先,它合乎国际社会对当代安全的划分,非传统安全是有别于传统安全观的一种新安全观,人类安全健康是特别关注的。早在1994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年度报告》涉及的七大安全领域就有“健康安全”与“人身安全”;2001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就说,联合国已将人类安全是为保障全球安全的重要条件。2007年国家颁布执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应对事件归纳为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社会事件、公共卫生四大类,采用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应对之策应对疫情是有法律依据的,因为“疫情”发生与发展,绝不仅仅是医生的事。
 

正如WHO官员在2016年元月就曾指出,埃博拉疫情催生人类的教训:日益增加的城市化正改变了流行病和其他新型传染病的动力学,人类生存与疫情较量是不可避免的大战。
 

  3.如何正确理解防疫或称安全文化呢?
 
文化城市→安全城市→安全文化的城市
 
城市化的进程是人们不断“创造”风险、认识风险、克服风险、利用风险的过程,意识与能力是建设的关键。如果回眸自1月20日至2月20日打响“防疫战”,在盘点已呈现的一系列“起色”,也应该说务求全胜上有不少路要走,其中安全文化不可缺席安全文化最早源自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原因分析,1989年又被联大“国际减灾十年”提出并号召全球开展以减灾为核心的“预防文化”,其要点是:
 
·倡导灾难质疑精神,形成文化自觉;
 
·鼓励预警准备,允许依法预警;
 
·协调政府作为,确保公众知情;
 

安全文化成为行动纲领的前提下决策层要树立安全观与目标承诺;管理层要有以身作则的态度与表率;公众要有防微杜渐,植入人心的责任意识。
 

言必有据,事必有记。政府管理者,要喜欢那些有责任心,有公民意识的“眼线”!它是发现渎职懒政为民除害的关键。
 

以大家最熟悉的消防门安全文化建设为例,会对防疫有启发:推开生命之门,才可见证安全力量。
 

·意识不到火灾危险性是最大安全隐患;
 

·让安全成为自觉习惯,需了解场所环境;
 

·打赢自查自改隐患全民战争,要身体力行始于体验
 

生物科普研究表明:文化与生物演化影响人类安康,由病毒感染引发人类疾病约有60%来自动物。无论此次疫情最后源自何方,人类不可侵害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认知人类自身深陷安全风险已是底线文化的警言。
 

  4.无论是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中国速度”,还是全国各省市自身的医疗应急改建,都体现了建筑师、工程师的防疫设计。
 

从大处看: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对健康有明确定义: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融洽度都完美呈现的状态。
 

美国也早已研发了“建筑环境中人的健康和福祉的评价标准”(LEED);中国也在2016年10月25日政府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相关研究单位还编制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疫情发生后在中国建筑学会组织下,为防止因人员集中,楼宇机电系统使用不慎导致病毒传播等问题出台了《办公建筑运行管理和使用的应急措施指南》;至少多家设计研究单位向社会公布“应急呼吸传染病医院建设技术要点”及“装配式活动箱房呼吸传染病医院样板房”设计画纸……
 

从个案看:十天设计建设大医院,不要想着说不,而要多想想说行!
 

中南设计院完成了雷神山医院设计,不仅仅是厚积薄发,而是设计师责任心驱使的无条件投入的结果。在除夕千家万户热闹喜庆时,8点30分武汉城建局电话通知要建雷神山医院,这个召集令下,当晚第一批20多位医疗设计团队,借手机登火踏勘,12小时通宵达旦完成设计方案,又经三天完成了施工图。雷神山医院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整体接管,设计中为最大程度满足院方要求反复优化。针对疫情的“强传染性”,设计者在北京小汤山模式基础上升级,即每个标准区的医护工作区有严格的捷径通道和流线控制,做到医护、病患、物流、污染流线都规划严格,不走回头路,减少交叉感染,对病毒最大限度隔离。
 

中南院之所以在“抗疫”中作出贡献,在其实力中有多位设计研究者投身“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编制,不过他们也期望:
 

对一个城市而言,医疗设施的建设要更注重短期应急运用长期综合运行的平衡,要有忧患意识,这是防灾文化的要点,如上海公共卫生中心即一个集治疗、研究、培训为一体的高标准中心;南京平战两用的急性传染病诊疗中心。
 

  二、思考与建议
 
几天前,国内媒体有篇文章“不要把伟大的批评者,当作国家的敌人”,对此我认为在全民“战疫”情况下,一切积极有良知的建议之思都将成为战胜“疫情”的力量。
 

 5.历史的教训不仅不能忘,还要为当代所用。
 

从全球遭受的鼠疫看,至少有三次大爆。

国家《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非典型性肺炎等;

丙类:流感等。
 

此次是肺炎虽为乙类,但采取甲类预防及控制措施。
 

第一次:东罗马拜占庭(公元542年),每年死万人,摧毁了君士坦丁堡,在地中海飘掠200年;
 

第二次:中世纪的欧洲(1348至1351年),三年超千万人丧生,欧洲人口减1/4;
 

第三次:源自1894年香港爆发,30年代为高峰,涉及60个国家,死亡千万人。
 

要承认每次瘟疫肆虐,人类都会迎来一次次“卫生革命”,人类是从错误中学习的,错误丈量我们的差距,要我们以史为鉴,以危机为师!
 

今年恰逢110年前平息中国东北“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流行性鼠疫”的伍连德(1879至1960年)辞世60周年。
 

对于他救东北鼠疫于水火之贡献,梁启超予以高度评价,1911年他被世界鼠疫大会推选为“鼠疫斗士”,他本人感慨“朝廷空前恩准可对鼠疫死者集体火化,并许可为获取知识做尸体解剖”,他认为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两大里程碑式事件。伍连德生前更大荣誉(也许本人并不知),1935年被提名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候选人(保密期50年),2007年才得知,他无疑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人。
 

 6.从医院的应急建设、改建上,尚有什么不足?
 
武汉战“疫”与当年北京“非典”一样,从城市与建筑设计上又可找到安全设计之漏洞:
 
不少设计大师面对疫情及防疫设计,都坦言猝不及防。在过去的设计中:
 
·人居环境上有哪些薄弱环节要完善?
 
·有哪些设计的技术路线要调整?
 

如从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视角下,如何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使人与自然保有友善,而非占有并侵袭;
 

如在推动城市化时要避免过度集中,设计更开放且卫生的室内外空间;
 

如要用心设计更漂亮、更干净的城市生活设施如厕所、垃圾站,使藏污纳垢地方归零;
   
如要借此次疫情,使所有城市的安全健康放在设计水平实质前进一步;
 

北京台为“防疫”的生命缘电视片感人,但从中发现在北京几所传染病院,设备陈旧,不配套,为患者做CT,护士苦、病人累,上电梯,还有经过台阶……有障碍!
 

 7.从防疫建设上讲,您曾在文章中提及抗击疫情离不开软设计,其意义何在?
 

我同意目前在有关方面启发调动下武汉方舱医院轻症患者与医护人员做操,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多样化心理抚慰的形式,但早在160年前南丁格尔说曾讲过要选择艺术与健康相结合的好处理形式,“色彩鲜艳的陈设可作为实际康复手段,它对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作用”。1996年至今,英国最大的信托机构下的设计团队就在伦敦多家医院送上创意空间改造及互动性艺术项目,为超过250万名患者提供与治疗形成“合力”的治愈方式,国内“疫情”下美术界已有一系列防疫设计展览(网络),也有设计师贡献的有爱、有趣、有尊严的设计。面对病毒与疾病,设计者若将自己带入患者处境,产生共情,从而会成功的为医疗设计以新力量,现在为“新冠”,未来为病人,重建自尊,重拾生活的自信。
 

 8.面对行之有效的防疫对策及全国人民的疫”决心,我们都期盼患者与医护人员平安疫情早点过去应对城市的人们有什么安全忠告?
 

遏制疫情每个公民作用不可小视,即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讲究卫生,利己利人,少出门,关乎自己,也关乎他人,少一个发病者,少一个传播源。戴口罩是当下最实际的安全文化“装束”;
 

(2)管好自己,管住自己。你是菜市场商贩,就别再贩卖野味了,你是位“吃货”,更要管住嘴;
 

(3)不要侥幸,遵守规定。有不适及时就医,要成为防范链条上积极行动者,严防帮助谣言制造的“次生疫情”。
 

我认为,文化对城市发展不仅是点缀,“疫情”教训着我们,任何无准备、盲目发展之城,不将“灾情”视为“市情”的城市,必将难找到创造持续发展潜力的价值。三思是(指长远之策):
 
·用“人与自然”的敬畏观省思人类过失,研究并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祸起舌尖”要长记性了,改变生活陋习;
 
·用扎实补短板的精神,疫情教训绝不能再用疫情验证,即教训记取不可“风过耳”;
 
·面对城市与家园的特有情怀,敬畏人性与规则,让灾难回归灾难本身,强调安全文化教育,旨在寻求科学帮助,不听信谣言,大家加油,将相信,坚信疫情寒冬会过去,春天美好会如约而至!

Baidu
map